讓綠色成為行業更靚麗的底色
中化新網訊7月29~30日,以“低碳經濟下的綠色化工”為主題的2023年第七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與會專家認為,生物制造是工業可持續發展最有希望的技術,采用生物技術可實現重大化工產品產業技術體系構建,推動生物化工與傳統化工耦合發展大有可為。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指出,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一直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對于促進工業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制造是以生物技術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細胞,結合化學工程技術進行目標產品的加工過程,包括生物基材料、化學品和生物能源等。生物制造技術可以賦能諸多行業的綠色轉型升級,比如化學品、材料、食品、醫藥、營養保健、農業等。生物制造已顯示出巨大的碳中和潛力,能提供可持續的生物質原料,賦能可持續生產,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產品。
譚天偉表示,未來生物制造的重點發展方向是攻克重大戰略產品的核心關鍵技術,包括二氧化碳生物轉化利用、未來食品制造、天然藥物和生命健康創新產品的生物合成,以及可再生化工材料和先進生物航空燃料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指出,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積極把握全球生物技術革命歷史機遇,加強生物制造的頂層設計,落實《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加快非糧生物基材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推動生物化工與傳統化工耦合發展,發揮好生物化工對推進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讓綠色成為行業更靚麗的底色。要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生物化工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綠色發展,推動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促進降本增效和綠色低碳發展;強化耦合協同,推動生物化工與傳統化工耦合、工業與農業融合,強化生物基產品與現有化工材料產業鏈銜接,實現對傳統石油基產品的部分替代。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于吉紅表示,業界應深入推動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科學研究范式的變革,充分發揮“化工+生物”對我國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為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厚良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四個面向”,聚力攻堅卡脖子領域,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戰略性前瞻性技術研究,支撐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持續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化學工程和生物化工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本屆大會下設18個分論壇,圍繞高端材料與生物基新材料、智能化工與化工安全、工業催化與生物催化等領域展開研討與交流。
本屆大會由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邀請了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和海外科學院的30多位院士,200余位享有盛譽的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與會代表超過2000人。